“中华文明之美——跨越千年的广州风情”展在新疆展出

发表时间:2017-10-02 12:00

“中华文明之美——跨越千年的广州风情”展在新疆展出

   为宣传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支援新疆文博事业的发展,支持广东省对口援疆工作,同时让新疆的观众对千年的广州风情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之美——跨越千年的广州风情”展览将于2017年9月27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开幕。展期约为两个月(2017.9.27-12.10),展品共约75件(套),包括“汉代番禺物质生活”及“现当代广州风情”两部分,其中“汉代番禺物质生活”部分的展品35件(套),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现当代广州风情”40件,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提供。主办单位有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地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喀什地区文物局以及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驻疏附县工作队等。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自古以来,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州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本次展览两部分展品跨越千年,无论是汉代的文物,还是现代的雕塑,每一件展品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展示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百态,风趣的地方语言、纷繁的人情礼节、独特的民俗习惯……饶有趣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甄选展品组织展览,从万里之外的广州送到喀什,期望让新疆人民感受来自广州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体验中华文明之美。

   第一部分展品概况:

   汉代的番禺,地处近海,珍奇荟萃,是全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在“汉代番禺的物质生活”部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选取了一批颇具岭南特色的文物,从社会生产、生活百态、扬帆通海等三个维度,部分再现了汉代番禺的城市面貌和市井风情。“社会生产”单元展出了陶楼、陶仓、陶囷、劳作俑、动物俑等文物,重点展现了汉代广州城农业开发、生产劳动、牲畜驯养、水井、私人武装及部曲等特征等农业经济特征。“生活百态”单元展出了南越国陶提筒、南越国陶匏壶等一系列最具岭南代表性的珍贵文物,立体呈现了汉代广州城饮食、交通出行、生活器用、歌舞风俗等生活场景,本单元还特别设置了广州考古发现的岭南特色器物、典型汉人器物展示组,反映了汉代广州汉越融合的社会风貌。“扬帆通海”单元通过舳舻千里、珠串翠羽、汉俑风采、香炉含薰四组,呈现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与对海外进行海上贸易的盛况,及其对广州汉代人民生活的影响。

 

   主要展品:

   1、1999年广州先烈中路出土东汉陶楼

   陶楼布局略似“三合式”,结构为上下两层,堂屋右角上面增建四阿式顶的望楼。望楼古时就是用于在战争中观敌暸哨的。望楼正面、右面均有开窗,其内都有一人守望。堂屋正面镂空成斗拱立柱,有窗扉,右下侧墙根处开有一Ω形窦洞,这是供动物进出的孔洞。左侧廊屋架空底层与后院联通,可能是厕所。右侧廊屋为畜舎,开一小门,设斜梯,在堂屋右侧门前有一人正在赶着几只羊沿梯进入畜舎。

   2、2004年番禺小谷围东汉墓出土圆形陶井

   水井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凿井而饮是我国古代饮水文化的一大特色。广州地区水源丰富,在秦汉时期已出现水井。汉代广州又广泛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筑井技术,人畜不但可以喝上清洁的井水,还能利用井水进行灌溉和生产,大大促进广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件陶井模型,有圆形地台,有四个方形柱础,应有四根木柱,上承四阿井亭。井栏为圆体。一人趴在井栏边,左臂伸入井口,似在打水。高高的井栏可防止打水者或孩童不慎掉落井内,也可防止地上污物被风吹入井内。井亭是为防止风雨、保持水源洁净而设。

  3. 2010年黄埔大田山东汉墓出土劳作俑

   广州汉墓出土大量劳作陶俑,形态各异。有着衣,有裸身;有立姿,有跪姿;头顶有缠巾的,有戴斗笠的;耳部有只穿孔的,有戴耳环的……肩扛手提或随身佩带的物件亦无一相同,是庄园劳动者的真实写照。黄埔大田山东汉墓出土的这9件一组的劳作俑,其中有2人手持农具又佩带武器,应该是平时耕作需要时又充当庄园护卫的家兵——部曲。

  第二部分展品概况:

  本部分展品是万兆泉先生的雕塑作品,材料有陶瓷、树脂、铸铁三种。作品题材广泛,作者倾注真挚情感,抓住最具表现力的生活本质特征进行艺术创作,多个作品题材都蕴含着传统生活情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系列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一车走天涯》、《顾此失彼》、《上学了》,以普通日常百姓生活情境为题材的作品有《晒腊肉》、《吮田螺》,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有《苦口良药》、《戏无益》,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广府传统民俗的奇特和风趣。

   作品总体只运用雕塑材料的原色,不循追求色彩华丽的俗套,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显得雅致而又别具一格。此外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作者采取了灵活多变的造型技法。有的对人物体态进行适度夸张,有的刻画细致,有的如泼墨写意,有的线条起伏跳跃,有的线条节奏平和,人物表情丰富,神情各异,形态变化无穷,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往昔的广府生活如老照片恒久而令人回味。雕塑家万兆泉先生重拾生活的记忆,以其强烈的艺术情感,用洗练活泼的手法,揉合传统民间陶塑技艺,创作出这批形式新颖的陶塑作品,再现了昔日广府生活的情景,让我们在淡淡的怀旧情调中感受到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广府文化韵味。

 主要展品:

1

鸡公榄

2000年

头戴红帽吹喇叭,纸扎鸡公身上挂。

沿街吹响“鸡公榄”,孩子追叫顶呱呱。

   卖榄的人用竹和纸制成外表鲜艳、中间空的大公鸡,卖榄者立于其中,将“公鸡”挂在身上,边走边叫卖“鸡公榄”,还配以长笛吹奏的鸡鸣声来吸引顾客。

2

卖荔枝

2001年

岭南佳果靓荔枝,要数正宗糯米糍。

阿姨张口试一试,爽甜肉滑又多汁。

   荔枝,是广东著名水果,常被选作贡品。北宋郑熊《广中荔枝谱》是第一部记载荔枝的专著。如今,荔枝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挂绿、糯米糍、桂味等是名贵产品。

3

走甩屐

2001年

少时开心不知愁,走甩木屐跑前头。

“呱哒”屐声犹在耳,老来追忆乐悠悠。

   以前广州西关地区多是石板铺地的街巷,活泼的小孩,常穿着木屐,成群结队地在街巷游乐,石板与木屐相碰的响声不绝。有的奔走得太快,把木屐也跑甩了。如今时过境迁,昔日情景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